2025年5月,一则标题为《这是文物免费配资系统,得上交国家!》的新闻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被各大权威媒体平台争相转载。一时间,网络上掀起了一股“舌尖上的文物热”。
这场热潮的背后,是湖北省武汉市甜品师邹明磊用巧手创作的艺术。她将“文物”做成蛋糕,以前所未有的“美味”方式,让厚重的历史与甜蜜的创意完美邂逅,将传统文化带入了大众的视野。
01
历史与甜蜜的完美邂逅
一直以来,邹明磊有两个爱好:画画和做甜品。2012年,她从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毕业后,便一头扎进了甜品的世界,系统地学习制作技艺。不久,她开设了自己的甜品工作室。
然而,她真正改变创作方向是在2018年。这一年,邹明磊决定参加世界蛋糕大赛,可对于作品主题,她却毫无头绪。于是,她和先生一同前往湖北省博物馆寻找灵感。她相信,老祖宗们的审美堪称“天花板”。
邹明磊向来喜欢逛博物馆,每到一座城市旅游,她总会先去当地的博物馆,了解那里的历史文化。这一次,在博物馆的二楼,她看到了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那宏伟的气势、精致的工艺,瞬间将她深深吸引。看着她痴迷的模样,先生开玩笑地说:“这是国宝,要不你就做它吧。”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邹明磊心想:要不,我真的试试?没想到,这一试竟然成功了。带着这份精心之作,邹明磊满怀期待地来到英国,向全球的蛋糕大师展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咱们国家的老物件真是太美了,绝不能被遗忘。我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这些古老的物件,这不就是创新与传承吗?”最终,她凭借这件作品斩获了银奖。
赛后,邹明磊参观了大英博物馆。她发现外国文物都有详尽的解说,而很多中国文物却只有简单的标签。这种鲜明的对比,让她萌生了用甜品去讲述中国文物故事的念头。从事传媒工作的先生全力支持,两人一拍即合,共同经营短视频账号。邹明磊负责制作每期的文物甜品,先生则负责拍摄、后期制作和对接等事宜。
经过几年的精心筹备,2024年,邹明磊的“甜品博物馆”正式开馆。从圆明园十二兽首中的“巳蛇”,到南京博物馆的“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简称小粉炉),每件文物甜品的制作过程都充满挑战。
特别是复刻小粉炉时,为还原芙蓉石晶莹剔透的质感,她尝试用艾素糖熬制糖浆浇灌;没有模具,她就自学制模技术……问题接踵而至,邹明磊逐个攻克,在摸索中前行。
一个多月过去了,小粉炉依然没有制作成功。先生劝她:“要不换一个吧,视频需要按时更新。”无奈之下,邹明磊只好暂时作罢,转而开始制作三星堆青铜人头像。
当视频进入后期剪辑阶段时,她心里始终惦记着小粉炉。于是,邹明磊决定重新按照步骤再试一次。这一次,终于成功了。看着晶莹剔透的成品,她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
此后,邹明磊又用巧克力复刻了“越王勾践剑”,用饼干复刻了“亚丑钺”……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她累计创作了十余件文物甜品。选文物、定食材、手绘模型……制作流程看似相似,具体到每件作品却都有其独特之处。
“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也让我重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韵味和中国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邹明磊感慨道。
值得一提的是,邹明磊的作品在完成拍摄后并不会被浪费。她笑着说:“这么精致的蛋糕,当然要和大家分享,让艺术回归生活。”于是,她的丈夫成了第一个“试吃员”,工作室的同事们总能第一时间品尝到最新出炉的作品,甚至连邻居们也常常收到文物甜品。
02
用甜品讲好每一个故事
2025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上演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相遇。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珍藏的妇好鸮尊首次线下重逢,两尊青铜神鸟隔着展柜静静对望。这对“孪生兄弟”穿越了三千年时光,于此再度相逢。
更令人惊喜的是,现场悄然出现了第三尊“鸮尊”。它通体泛着青铜光泽,纹路细节几可乱真。直到工作人员切开它坚硬的“外壳”,露出层层叠叠的柔软蛋糕,观众才恍然大悟:这是一件复刻的文物甜品。它的创作者正是邹明磊。
说起为何要复刻妇好鸮尊,邹明磊脱口而出一个字“帅”。这件青铜器兼具威风凛凛的飞鸟形态与昂首挺胸的将军气度,帅气中透露出憨态可掬,矛盾特质在此完美交融。这种独特的美感吸引了邹明磊,让她决定要目睹国宝的真容。于是,她专程前往河南博物院。
展厅里,聆听讲解员讲述妇好的生平,邹明磊再次被震撼。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又是王后和大祭司,妇好堪称古代“六边形战士”。这位传奇女性的故事深深触动了她,“我想用甜品讲述妇好故事,让更多人看见中国女性跨越千年的力量”。
目标既定,一场与时间和工艺的较量随即展开。邹明磊构思出独特方案:用重油蛋糕塑形主体,以卜卜米雕琢一体成型的头部与喙部。为精准还原器物纹样,她翻阅《中国纹样全集》,将复杂图案逐一拆分拓印,再以翻糖精心雕刻组装。
为呈现青铜器的沧桑质感,她反复调配试验,最终选用可可粉调制出褐色翻糖打底,搭配抹茶粉的绿与蝶豆花粉的蓝,让历史的厚重感,融入蛋糕之中。
视频发布后,迅速掀起全网热潮:播放量突破400万,收获20万点赞,还被多家权威媒体转载。面对流量,邹明磊却始终保持清醒:“在我的视频里,文物承载的故事才是灵魂,甜品只是传递文化的媒介。”
在她看来,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妇好”——她们可能是边带娃边创业的宝妈,是救死扶伤的医生,是精益求精的工程师……从青铜酒器到文物甜品,变化的是容器的材质,不变的是中国姑娘骨子里的坚韧与力量。
这场甜蜜的文化创作,还带来意外惊喜。邹明磊发现,她三岁的儿子也能看懂她的视频,里面的故事他听得津津有味。他会追问“亚丑钺为何缺了牙”“‘鸮’是不是猫头鹰”,还把新知识分享给小伙伴。
她意识到,自己的视频不仅吸引了成年观众,还可以为小朋友们打开一扇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果不其然,在她的视频留言区,有不少家长表示会带着孩子一起观看她的视频,让他们在学习甜品制作的同时,也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网友们积极的反馈让邹明磊备受鼓舞:“这让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真的很有意义。”
未来,邹明磊计划复刻更多类型的文物,进一步传播传统文化。她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从甜品师到文化传播者,邹明磊以甜品为笔,续写着文物背后的故事。
长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